陈斌,字质文,江苏南通人,1963年生,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。获文学学士学位。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山水画助教班,1994年入中国美术学院助教研究生班深造。
1989年10月《新美术》刊《八大山人的悲哀》、《秋韵》系列合计五幅。
1993年10月《焦点-八大山人的反思》入选全国高等美术学院中国画邀请展。
1994年8月《崩》、《壶》等六副现代书法作品入选中国美术惯,中国书协研究部、中国美术学院主办。“94现代书法探索展览” 1995年11月《云龙》参加由文化部批准的中国美院主办的“首届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”。
1995年4月《中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选》刊《焦点-八大山人的反思》。
1995年5月《北普陀藏画集》刊《秋雨情绵》。
1996年4月《江苏画刊》刊书法作品《云龙》。
1996年12月《松柏图》入选庆祝“党中央毛主席进驻延安60周年名人书画展”,同时被大会收藏。
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,从事花鸟画与书法教学工作。作品题材广泛 ,在传统与现代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。江南文化背景的滋养与西北风土人情的熏染,使画风兼容南北。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艺术交流展览,《新美术》、《江苏画刊》、《现代书法》、《西北美术》等杂志多次发表作品并有专门评介。同时,多次在南通、南京、杭州、洛阳、西安等地举办个人画展。
《画家陈斌》
作者:巩志明
我曾经说过,西安书画界犹如深渊密林,藏龙卧虎,能人异士多矣。有人隐而不露,甘于寂寞,法眼向内,修炼于山水自我之间,化三十为一弹指,变五十年为一颦笑。诸如李滋煊、陈子林、崔振宽、张杲、相敬森、高国华者是也。有人近二十年来挽狂澜于即倒,弄潮儿向滩头立,手把红旗旗不湿。诸如刘文西、王西京、王炎林、王有政、赵振川、江文湛者是也。有人追赶时光,后来居上,舞尽风流,开辟时尚。诸如杨晓阳、张立柱、邢庆仁、乔亦男、杨季、邵泳、白霜亮者是也。
在这浩浩荡荡的丹青行伍内,有一人,特立独行,他就是陈斌。我这样总结过陈斌,陈斌之异,在于思维,他是西安书画家中为数极少的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,神闲气定,积极入世,有想法,有方法,有做法的人物。
一、陈斌其人的核心是好玩
陈斌,字质文,江苏南通人氏。198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。隧分配至西安美术学院为教。其后在职有先后上过山水画、油画等多种名头繁多的“研究生班”,不赘述。他原本是职业画师,因为闲暇酷爱抚弄古琴,渐渐就多了一个琴师的身份。画人抚琴,琴人作画,参化深透。久而久之,已然不知他是何人,听他操琴,犹如看涂抹丹青,有视觉享受。看他绘画,犹如弹拨心曲,依稀有天籁之声。
陈斌外表粗犷,可是他内秀于心。举止随便,可是他刻意于笔墨。言语前卫,可是他信仰中国的传统。原西安美院版画系主任,也是著名的美术评论家杨劲松教授说:“他是一位集学院派与社会闲人,雅与俗、传统与现代,画花鸟鱼虫,也涉猎观念艺术和后现代时尚等庞杂知识范畴于一身的人”。我以为此界定精准。只是杨教授离开西安多年,陈斌身上,雅、传统、花鸟鱼虫的因子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权重加大。这是中国人画中国画的必然,也是中国文化的浸透和融化的必然。
美术学博士沈伟说:“向散淡、闲适的生活状态追求。反照于当代的生活方式,陈斌具有某种个人化的独立品性,以及深厚的传统隐逸情结。”沈博士一语道的。中国文人的生活价值观的核心是“个人化的独立品性”,这种品性发力于文人、画家身上,往往是在散淡、闲适、隐逸的状态之下的独善其身,和追求生活的好玩。
如果一个画师在人格品性上没有追求,那就基本没有画画的必要了,而他的性情中如果没有追求好玩的基因,那大概画了也是索然寡味,面目狰狞的。万幸,陈斌恰恰不是这样!
二、陈斌其画的看头是性情
在西安的亭台馆阁之中,在中国美术界的林林总总的出版物之内,能见到陈斌国画作品的几率很高。这说明两个问题,一个是数量的问题,说明他的作品数量众多。一个是质量的问题,说明他的作品往往能给受众留下印象。
中国画的欣赏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,可是大家的共识是要有自家的面貌,而且要格调不俗!陈斌的绘画在语言上有自己的特质,在境界上有自己的气息,在题材上有自己的恪守,在,在情趣上有自己的倚重,这样的画称有自家面貌应该不为过。
那么它的格调如何呢?他的绘画多表现花鸟鱼虫闲适悠然的一面,而且是用极松弛的心态一笔笔写出,往往是松散、放荡、闲暇、安静的状态,传递的也是好玩自赏的文人心态,和高士趣味。这样的画它的生命是别致,看头是性情。
三、陈斌的“剑”
陈斌近年精心创作了一批古琴人物画系列值得特别点评。
"琴棋书画",即指弹琴,下棋,书法,绘画,皆为旧时文人风雅之事。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,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。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。古琴居"四艺"之首,是古代文士必修之器,也是孔子办学"六艺"之一。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,孔子、蔡邕、嵇康、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。
琴的音乐神圣高雅,坦荡超逸,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,寄托理想。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,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。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,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。尤其是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,古琴出现频仍。晋顾恺之的《斫琴圖》、宋赵佶的《听琴图》、 元赵孟頫的《松荫会琴图》、明唐伯虎的《雪山会琴图》、仇英的《柳下眠琴图》、杜堇的《梅下横琴图》、清黄慎的《携琴访友图轴》、郎世宁的《弘历观荷抚琴图》不胜枚举。
陈斌作为一个现代的画人,发思古之幽情,操练古琴,延琴入画。我想他不仅在演绎的是传统文人生活的形式,他手摹心追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的精髓。他的古琴人物画系列,笔简意远,笔墨潇洒淡逸,颇有元人风格。画中的古人瘦骨清像,仙风道骨,很有隐者之风。画笔散漫,刻画人物看似轻松随意,其实他将古人那种愿意隐遁山林的性格和内在思想,涂抹在画面的一枝一叶之间了。古琴是贯穿他这组作品的文化符号,无论是在《一弦而得天地音》中,还是在《枕琴听流水》中,古琴都是画面中人物身份的道具,来陪伴和抒发主人的情怀。
陈斌所创造的古琴人物画系列经过他自己多年的历练,从思想内容、寓意象征、精神气质、文化内涵到造型原理,笔墨技巧等都有些尝新。绘画发展到今天,人们已经应当明白绘画作品关键是要看的意境、境界、精神指向,这才是现代中国画应当突破的层面。陈斌的古琴人物画不过是给我们的又一次提醒。他的绘画充满着象征与暗示,其精神境界其实是细腻而丰盈的。
它应该是陈斌十年生聚,十年磨砺之后向公众亮的一剑!
近人庄思缄赠马瑞图有诗云:"游倦归来识马周,清才几欲冠吾州。百年琴隐余韵在,继起应争第一流。"把这诗句送给陈斌,愿他琴画得趣,肆意飘扬!
戊子年初伏于不不居
|